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,强化基础研究,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、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。这是新时代对基础研究提出的新要求。在今年5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,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,要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。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必须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,进行深层次改革,提升我国源头创新能力,为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。
明确面向未来,更新观念,深化改革,构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国家科学基金体系。
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“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”,深刻指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32年前,我国科学基金制试点,实现了科研经费从“计划分配”向“竞争择优”的转变,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发挥了“试验田”作用。进入新时代、适应新形势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当更新观念,大胆改革,秉持严谨的科学精神,先行先试,积累经验,长远规划,分步实施,为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。
明确资助导向。以支持新思想新概念为目标,以真正解决科学问题为准则,以区分和突出科学属性为依据,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。具体而言,基于科学属性将科研活动分为“鼓励探索、突出原创,聚焦前沿、独辟蹊径,需求牵引、突破瓶颈,共性导向、交叉融通”四种不同类型。“鼓励探索、突出原创”是指科学问题源于科研人员的灵感和新思想,且具有鲜明的首创性特征,旨在通过自由探索产出从无到有的原创性成果。“聚焦前沿、独辟蹊径”是指科学问题源于世界科技前沿,通过独辟蹊径取得开拓性成果,旨在引领或拓展科学前沿。“需求牵引、突破瓶颈”是指科学问题源于国家重大需求,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特征,旨在通过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,促使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。“共性导向、交叉融通”是指科学问题源于多学科领域交叉的共性难题,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,旨在通过交叉研究产出重大科学突破,促进分科知识融通发展为完整的知识体系。
完善基于项目科学属性的分类评审机制。根据上述资助导向,建立与之匹配的分类评审标准,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等现代手段作为支撑,建立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的“负责任、讲信誉、计贡献”的评审机制,提升支持基础研究的精准度、公正性和绩效水平,提高资助效能。
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布局。科学基金要按照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和结构,构建新的能够实现知识层次和应用领域相统一的学科布局,真正实现基础与应用的贯通,同时解决研究内容重复、学科相互隔离等问题。在组织重大交叉科学研究中积累经验,推动形成科学基金学科交叉融合机制,逐步形成优化学科布局的方案。这也将为精准、公正、高效的评审提供坚实的基础。
探索成果运用贯通机制。当前,科学、技术与经济互动更加紧密,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推进基础研究成果深度开发与推广,疏通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。通过建立成果应用贯通机制,支持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创新成果的深度研发,提高科学基金服务国家需求的效能。
明确新时代的优先资助领域。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,通过开展战略研究,在关键领域、“卡脖子”的地方下功夫。以问题为导向,彻底打破学科界限,选择一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予以突破,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实现质的跃升。
合理设定改革路线图。将试点先行和分步走战略贯穿改革始终。未来的改革分为两个阶段:试点阶段和深化推进阶段。资助导向与项目评审是精准选择创新思想、提升资助效率的关键,应该放在改革的优先位置首先试点。在试点取得成功和经验后,再进一步推进学科布局系统调整和“负责任、讲信誉、计贡献”评审机制的实施等难度较大的深度改革,实现构建新时代国家科学基金体系的目标,使其成为全世界独具特色的科学资助体系,并具备以下主要特征:基于科学问题属性分类的资助导向;“负责任、讲信誉、计贡献”的智能化分类评审机制;源于知识体系逻辑结构、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的学科布局。